蔡雅瑤醫師
突然嘴巴歪掉,未必一定是中風,可能是患了面癱。
面癱, 古時又稱為風口喎、口僻、口眼喎斜,西醫叫稱之顏面神經麻痹,正確專業醫術名為:貝爾氏麻痺症(Bell’s Palsy)。
不少人誤會如果口眼歪斜,即代表中風,或以為是中風的先兆。其實中風與面癱有明顯的分別。中風主要臨床特點有口角歪斜,但同時多伴有半邊身肢體活動障礙、無力,或伴有頭暈; 而面癱則只會影響面部肌肉,如面部表情肌癱瘓、額紋消失、眼睛不能完全閉合,法令紋變淺。
面癱的原因
西醫認為面癱與面神經的炎症有密切關係。人體有十二對神經是直接由腦部發出,稱為腦神經,面神經就是第七對腦神經,掌管面部肌肉的活動。當面神經局部缺血或炎症,引起神經組織水腫,導致神經受壓則會出現面癱。但面癱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,其中最有可能是病毒性感染,或中耳炎波及面神經等。最近亦有報告指出,部份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的面癱,有可能與疫苗的接種有關。面癱任何年齡均可發病,男性多於女性,亦有研究發現,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面癱發病率比一般人較高。
面癱主要臨床症狀多為突發性,清晨洗面刷牙時發現一側顏面肌肉無力感、麻木感、不協調,無力移動下臉部、嘴巴與閉眼。臨床嚴重時可見患者眼瞼閉合不緊、嘴巴下垂、口角向健側歪斜、無力作微笑、伸舌多偏向健側、口角流涎漏食漏口水,做不到蹙眉、鼓氣等動作、進食時食物殘渣亦有機會容易滯留病側口腔等。
中醫認為面癱發病機理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,加上風邪乘虛侵襲面部的陽明經絡(如經常迎面吹風,常處於冷氣濕凍地方) ,令氣血運行不通,致肌肉弛緩不收而發病。
治療上,面癱患者通常會發病後數周,或是一至兩個月內會康復。但亦有機會是慢性面癱, 超過半年以上未能完全康復,而留有後遺症。處理慢性病例時是要有別於一般治療方案才能取效。對於年老體弱或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來說,治療上亦則會比較複雜,必須顧及其體質
面癱的中醫治療
如果是在急性期(發病兩個月內),中藥處方多以祛風通絡的方法為主,盡量把風邪祛除,兼活活血通絡使氣血流通,促進局部水腫或炎症的吸收。針灸方面,多選局部取穴,如面神經附近的頰車、下關、地倉、迎香穴等,選穴數量較少,針刺手法較輕,近遠端交叉取穴。在慢性期,病情較長及療效不佳者,則必須仔細分析,視乎體質調整治療方案,中藥除了祛風通絡之外,還可能需配伍補氣補血的方法,扶助人體正氣才能把風邪祛除。針灸方面慢性期的針刺手法較強,並且要配合拔罐,或電針等加強對神經的刺激必要時或需局部刺絡放血,方能取效。」
患者亦可以多按穴位紓緩病情。
穴位按摩自我保健
沒有額紋:推揉陽白、頭臨泣。
眼睛閉合不全:雙拇指按睛明,推瞳子膠。
嘴角歪斜:按揉地倉穴至頰車。
沒有法令紋:按揉四白、迎香及從鼻旁揉按至耳前。
如何預防面癱及注意事項
平時應避免頭面部吹風,可戴帽或頭巾或面罩保護,避免直吹電扇或久處於冷氣房中。如果有感冒症狀或鼻炎、中耳炎等症狀,不要拖延,應盡快看醫生,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很有可能會波及面神經。盡量減少煙酒,有研究顯示面神經麻痹跟酒精中毒有關。
若不幸患上面癱,一定要積極治療,因為面癱初起(1-2個月內)即治療較容易痊癒。若一再拖延變為陳舊性面癱,則治療難度較大,甚至終生難癒。除了積極治療外,面癱患者亦可做一些面部肌肉訓練,如對著鏡子作各種臉部表情自主運動,做氣球運動,提眉 ( 額頭顯出皺紋 ) 及皺眉(雙眉間)動作。閉眼動作 ( 雙眼緊閉 ), 眨眼動作,作鬼臉活動的臉部表情。 咀嚼口香糖。出聲閱讀書報等等。若眼睛閉合不全,平時戴眼罩保護眼睛及點眼藥水。睡前點眼藥並戴上眼罩,以防異物侵入眼內。平素多熱敷增加血液循環。